Daily Lectio Divina (2018.01.12)

天主聖言(谷2:1-12)

由本章起至3:6,馬爾谷開始記述耶穌傳教生活的另一階段。耶穌在初期傳教中,沒有遇到什麼不快的事,也沒有遇到當時猶太宗教領袖們的攻擊與非難,如1:23-28所記載的:安息日耶穌在葛法翁所行的驅魔奇蹟,就沒有引起經師們與法利塞人的非難,再如1:40-45所記載的:耶穌撫摸痲瘋病人的事蹟,也沒有惹起宗教領袖們的攻擊;但由本章起,耶穌的傳教生活,大為改觀,一連遭到猶太宗教領袖們的五次非難。

經師們與法利塞人之所以與耶穌發生銜突的原因,不外是因為耶穌的聖蹟與教訓喚起了民眾的熱狂,都一致擁護這位新領袖與他的新教訓,因而引起了他們的嫉妒。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見到耶穌自立門戶,自成一家,與猶太人歷代所傳授的教訓與風俗格格不入,因為耶穌所著重的是內心的悔改,而法利塞人與經師們只知墨守成法,講求法律的皮毛。因此,彼此之間發生衝突,是必然的結果。

馬爾谷在本章與下章 3:1-6內,一連記述了五次衝突:最初的一次,是因給癱子赦罪(2:1-12);第二次是因為與罪人吃飯(2:13-17);第三次是因為討論守齋(2:18-22);第四次是因為安息日宗徒們摘麥穗(2:23-28);第五次是因為耶穌安息日治好枯手的人(3:1-6)。如果我們細細研究,明顯地,本段記述的這五次街突都是漸次遞進的。

起初反對耶穌的只是經師們(2:6),而後法利塞人也加入戰團(2:16),最後連黑落德黨人也來參加會議,設法除掉耶穌(3:6)。再從另一角度來看:最初,反對耶穌的人,只是敢怒而不敢言(2:6),而後,盤問耶穌的門徒(2:16),最後,直接來質問耶穌(2:18,24 )。再從耶穌這一方面來看,耶穌的能力與權威也是逐漸彰顯的:先以自己的能力顯聖蹟,然後說明自己有赦罪的權柄,再後把自己放在法利塞人的傳統以上,最後說明自己的權柄在一切法律之上,唯有他自己有講解法律的權威。

本章2:1-2兩節,是發生第一次銜突的小引。「過了一些日子,耶穌又進了葛法翁」一句,是影射前章 1:35-39 耶穌離開了葛法翁而說的。「人聽說他在家裡」, 讓我們想起前一章耶穌不能再公然進城(無法回家)。「他在家裡」這一句暗示耶穌是秘密地回了葛法翁了,就是回伯多祿的家。當葛法翁城的人聽說耶穌回來了,昔日的熱情仍未散盡,於是又都聚集到耶穌跟前,甚至連伯多祿家門前,也沒有地方容納。「他就對他們講道」,雖然谷沒有記述這次講道的內容,但我們可以想像,不外是宣講天國的福音。

耶穌正在對群眾講道之際,忽為一陣騷動所中斷。原來是因為有四個人抬來了一個癱子,要求耶穌治好,但因為人多,不得其門而入,遂上了屋頂,把頂拆穿,連床帶癱子一起縋了下去,放在耶穌跟前。按中東的房屋,通常都是平頂,以作涼台之用,由門外可拾級而上。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,滿懷信心的人,終於找到了辦法,把病人送到了耶穌跟前。

當床落地的時候,人們當然都靜待耶穌的大奇蹟。但耶穌為了叫眾人知道,默西亞來世的第一任務是在於寬赦人的罪過,使罪人與天主重新和好,並不單單為使幾個癱子行走,使死者復活,使病者痊癒。於是對癱子說:「孩子,你的罪赦了! 」這一句話引起了經師們的不滿,認為他超越了天主的權柄,犯了褻瀆天主的大罪。

反省:這病人一語不發,耶穌仍然治好了他。是因為他的朋友的舉動,讓耶穌知道了這人的事嗎?信德與治癒有和關係?你有帶領過病人到耶穌跟前呢?如何呢?

祈禱:天主,求你幫助我們在這複雜的社會中,懂得選擇善事並勇於實行,而不只停留在常規的要求中,並且帶領我們發揮愛心去幫助那些需要照顧的人,使他們也體驗到你的愛。阿門!

行動:攤子的朋友多麼有愛心。今天可找機會以你自己的能力與方便,試著表現出愛他人的行動。

Undefined